北京总部(全国通用)
400-090-3910
上海分部
13911340419
广州分部
13161766437
网贷监管细则靴子落地,对借款额度作出上限规定,大额标的平台彻底“傻眼”。若不想在12个月后被清理出局,寻找出路是当务之急。其中,业务彻底转型、合法规避监管以及找准定位收缩业务是业内讨论最广的三条出路。
史上最严的网贷监管办法出台了。8月24日,银监会、工信部、公安部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了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》(下称“办法”),标志着网贷行业正式进入监管时代。
《办法》出台后,有的平台表态这是“重大利好”,网贷行业终于有了正式的身份;而有的从业人员却高呼“P2P已死”,认为网贷行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。
或许是预料到了《办法》出台后的巨大反响,银监会特意在《办法》发布当天,召集了部分专家和平台负责人,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。
据参与此次会议的业内人士 透露,银监会希望通过与资深从业者的深度沟通,避免发生行业和社会各界对《办法》的一些误读,从而对行业造成伤害。
同时,为避免《办法》出台对行业造成较大冲击,《办法》作出了12个月过渡期的安排。
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,监管层的态度较为坚决,此前业界预计《办法》会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结束后出台。这两年市场发展很快,甚至出现了一些平台做资管业务的趋势,如果再不出台监管政策,那么监管可能会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。
目前业内普遍认为,大额标的业务平台的出路有三条:业务彻底转型、合法规避监管以及找准定位收缩业务。
从转型角度来看,如果要符合“小额分散”的特点,网贷业务转型的出路不外乎小额信贷、消费金融以及小额的车辆抵押贷款领域。
但从去年开始,消费金融领域激烈厮杀,目前有近2000家P2P公司开始将重心投放在消费金融领域。此外,市场中还有9000家小贷公司、近200家分期公司、近20家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以及以BAJT(百度、阿里巴巴、京东、腾讯)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。
除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之外,网贷平台的风控水平是另一个挑战。大额企业贷款和消费金融的风控逻辑并不相同。
一位以企业贷款业务为主的平台负责人告诉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,大额企业贷款只需要查询股东背景、拥有抵押物,再加上相关担保机构的担保,就可以较好地控制风险。但是这个逻辑并不适合小额信贷和消费金融业务。
而在车贷领域,市场竞争也已经非常激烈。预计明年会有2000多家机构切入车贷领域,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,甚至在局部地区会发生价格战,公司的资源储备、人力安排、品牌声誉将成为重要的竞争因素。
第二条出路则是合法合规地规避借款限额的规定。事实上,《办法》出台之后,已有业内人士想出了“应对之策”。包括“银团贷款”模式、多设网贷平台以及分散借款人。
所谓的“银团贷款”模式是指多家平台对同一借款人进行贷款撮合服务。但寻找什么样的平台来合作,以及其中的风控、担保权责也需要进行协调。
多设网贷平台是指,多家网贷平台属于同一实际控制人。据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了解,已有平台计划多注册几家公司,以达到分散资金的目的。
分散借款人则是指,借款人通过多个关联方来借款,以分散资金符合监管要求。不过,有些平台的借款人比较优质,可能不愿意如此大费周章,就容易流失。
而最后一条出路则是收缩业务。比如,一些平台选择转型做资产端,而放弃资金端的业务。
事实上,已有一些平台提前布局。今年7月,美利金融就宣布退出理财业务,重点发力消费金融业务,包括二手车消费金融和3C分期业务。美利金融集团CEO称,美利金融资金来源传统银行和各类理财平台,这部分资金规模更大、成本更低也更稳定。
作为网贷系统专业开发商互融云认为,同一借款人在不同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很难控制,目前P2P平台之间尚没有联网,需要在推动征信、信息共享工作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。“这12个月是冬天,之后就会迎来春天。只要能挺过12个月,未来10年网贷行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。” 互融云产品总监说。